西门子PLC的典型逻辑梯形图程序
时间:2023-03-19来源:佚名
plc控制对象的控制要求多种多样,但是,大多数动作都可以分解为若干基本动作(基本程序功能)的组合。因此,作为plc编程人员,通过日常积累,熟练掌握多种、基本、常用动作的程序编制方法,是提高编程效率与程序可靠性的有效措施。以下是为几种常用的基本动作而设计的典型程序,可供电气自动化技术网的网友参考。 1.恒“1”与恒“O”信号的生成 在PLC程序设计时(特别是对功能模块进行编程时),经常需要将某些信号的状态设置为“0”或“1”。因此,大部分长期从事PLC程序设计的人,一般均会在程序的起始位置,首先编入产生恒“0”与恒“1”的程序段,以便在程序中随时使用。 产生恒“0”与恒“1”的梯形图程序如图9-3.1所示。 图9-3.1 (a)中,MO.O的状态等于信号M0.2的状态与M0.2的“非”信号进行“与”运算的结果,MO.O恒为“O”。 图9-3.1 (b)中,MO.1的状态等于信号M0.2的状态与M0.2的“非”信号进行“或”运算的结果,MO.1恒为“l”。 2.自保持信号的生成 在许多控制场合,有的输出(或内部继电器)需要在某一信号进行“启动”后,一直保持这一状态,直到其他的信号予以“断开”,这就是继电器控制系统中所谓的“自保持”(也称“自锁”或“记忆”)。 生成“自保持”的程序有两种常用的编程方法,即通过“自锁”的方法与通过“置位”、“复位”指令实现,分别如图9-3.2 (a)、图9-3.3 (a)与图9-3.2 (b)、图9-3.3 (b)所示。 “自保持”有“断开优先”(也称“复位忧先”)与“启动优先”(也称“置位优先”)两种控制方式。其区别在于当“启动”、“断开”信号(或“置位”、“复位”信号)同时生效时,其输出状态将有所不同。 “断开优先”的PLC梯形图程序如图9-3.2所示。 图9-3.2 (a)采用的是“自锁”的方法,图9-3.2 (b)采用的是“置位”、“复位”的方法。 图9-3.2中,IO.1为“启动”(“置位”)信号,当IO.1为“1”(常开触点闭合)时,输出QO.1为“l”;I0.2为“断开”(“复位”)信号,当I0.2为“l”(常闭触点断开)时,输出QO.1为“0”。如IO.1、I0.2同时为“1”,QO.1输出为“0”状态,故称为“断开优先”或“复位优先”。 “启动优先”的PLC梯形图程序如图9-3.3所示。在正常情况下,它与图9-3.2的工作过程相同。但是,如IO.1、I0.2同时为“l”时,QO.1输出为“l”状态,故称为“启动优先”或“置位优先”。 3.边沿检测信号的生成 在许多PLC程序中,需要检测某些输入、输出信号的上升或下降的“边沿”信号,以实现特定的控制要求。实现信号边沿检测的典型程序有两种,本章9.2节所述的(参见图9-2.6)是最简单的实现程序,此外,还有图9-3.4所示的常用、典型程序。 图9-3.4所示的边沿检测程序的优点是在生成边沿脉冲的同时,还在内部产生了边沿检测状态“标志”信号MO.1,MO.1为“1”代表有边沿生成。 边沿处理可以直接利用PLC的编程指令实现。如S7-200的指令“-|P|-”、“-|N|-”等。 4.二分频信号的生成 在PLC控制系统中,经常有需要利用一个按钮的反复使用,交替控制执行元件的通/断的要求,即在输出为“0”时,通过输入可以将输出变成“1”;而在输出为“l”时,通过输入可以将输出变成“0”。 这一控制要求的信号时序如图9-3.5 (b)所示,图中IO.1为输入控制信号(如按钮等),QO.I为执行元件(如指示灯等)。由于这种控制要求的输入信号动作频率是输出的2倍,故常称为“二分频”控制。 图9-3.5 (a)为“二分频”控制的PLC程序梯形图。程序可以分为“边沿”信号的生成(图中的Networkl、Network2)、“启动”/“断开”信号的生成(图中的Network3、Network4)、自保持程序(图中的Network5)三部分。 “边沿”信号的生成、自保持的程序编制与动作过程完全与前述相同:“启动”/“断开”信号是由输入信号的边沿脉冲MO.O与现行输出元件的实际状态QO.1通过“与”运算后得到的。当现行输出QO.1为“0”时,产生“启动”脉冲信号M0.2,将输出QO.1的状态置“1”;当现行输出QO.1为“l”时,产生“断开”脉冲信号M0.3,将输出QO.1状态置“0”。 图9-3.5 (a)所示的“二分频”控制程序,动作清晰、理解容易,但占用了MO.O~M0.3共4个内部继电器,在控制要求复杂的设备上大量使用时,可能会导致内部继电器的不足。在这种场合,可以使用图9-3.6 (a)所示的“二分频”控制程序。 在图9-3.6 (a)中,一个“二分频”控制只占用了1个内部继电器,程序所占的容量也较小,程序的动作时序如图9-3.6 (b)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