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文旅新潮流:在创新中保护传统习俗和增加文化自信
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有着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多种习俗,尽管因为俗称“鬼节”而被许多年轻人敬而远之,但仍然许多地区保留着祭祀的传统。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我市共有2个项目入选,莱芜中元节习俗名列其中。截至目前,济南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共有13项,其中,烙着“莱芜印记”的5个项目——莱芜梆子、孟姜女传说、锡雕、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中元节习俗榜上有名。 对于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济南市民间文学研究学会会长李胜华认为:“中元节几百年来能够盛传不衰的原因就是有其传承的价值,它是一个传承孝德文化的习俗,让家庭更和谐,社会教育功能也比较强。”据介绍,从2009年开始,他就积极筹备中元节习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出版了书籍《中元节习俗》,对节日的来历、历史渊源和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等都作了详细阐述。还与山东大学、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专家、教授对这个项目进行了实质性论证、现场采风以及历史渊源的考查等。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一个项目既然要保护,那肯定是因为它正面临濒危。不只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中元节习俗不像手工技艺项目,传承技艺就行。一直以来,中元节习俗传承都沿用口耳相传的方式。下一步,希望中元节能够利用其他方式去传承。比如从静态保护转到活态保护。”李胜华说。 近日,为了保护民众财产安全已经防治新冠疫情,众多地区出台了关于中元节文明祭祀的政策,减少群众聚集和烧纸钱纸衣的行为。可见中元节的传统习俗仍然受到不少人的重视。 或许有人会认为在不断的城市化发展管制中,中元节会逐渐失去本来的面目。其实不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才是最好的传承方式。这些鼓励文明祭祀政策的政策不是为了灭杀传统,而是为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更安全文明的前提下,保留传统文化的意义。 同时,在新的演绎方式中,我们也可以从一些率先创新的案例中,找到不少传承传统文化的灵感。 网络祭祀 网络祭祀的形式其实并不新鲜,但是在当下新冠疫情反复以及网络普及的年代,却尤为适合现在的群众。 足不出户,减少了人群聚集的危险,也适合手机电脑不离身的当代人参与进这个传统习俗中,并通过网络接触更多的中元节传统文化,增加文化认同感。 鬼文化 以丰都名山为例,当地就很好地利用中元文化发展处一套完善可行的文旅项目——丰都鬼城名山中元节。当地本就因著名景点“鬼城”的存在具备浓厚的氛围,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丰都鬼城,是一座起源于汉代的历史文化名城,被人们传为“鬼国京都”、“阴曹地府”,成为人类亡灵的归宿之地。它不仅是传说中的鬼城,还是集儒、道、佛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艺术宝库,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最著名的人文景观之一。 丰都借着鬼城的影响力,也在宣扬着我们传统的鬼文化。虽然我们理应相信科学,并对鬼神敬而远之。但作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独具风味的一环,还是很有保留和利用的价值。 在传统文化中,城隍爷是守护城池之神也是传说中冥界的地方官。每逢与祭祀相关的节日来临,城隍大老爷都会携团队出行,禳祓灾疫,保佑平安。丰都就以这种文化配合祭祀行程游行队伍的节目,大大减少了恐怖感,增加了游行的趣味性。 传统 潮流的创新文旅 回到丰都的文旅项目本身,除去他保留和复兴的原汁原味的传统习俗,他们还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科技的外挂——新兴的灯光表演和无人机表演。 丰都鬼城的夜游项目在近几年就引进了全息VR设备,以全新的形式展现中元文化,并借助科技让游客参与互动,极大地增加游客的体验。 新奇的科技和潮流的玩法,让丰都鬼城在尝试中找到了一条全新的出路,活动中可以完美结合快闪、热舞、灯光秀等新颖环节,尤其可以吸引年轻人,还让游客们感受到鬼城名山除了拥有悠久的历史,感受中华传统丰富的文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可。 夜游项目同时拉动着当地的旅游相关资源:相关的美食、手工艺,祭祀相关纪念品,都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宣扬中元传统文化的同时,有效地拉动经济发展,可谓两全其美。
来源:中国照明网综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