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首次同比下滑,透露出哪些信号?
时间:2022-03-11来源:佚名
据本月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1-2月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2个月,我国进口集成电路919.5亿个,减少4.6%;价值4385.6亿元人民币,增长16.6%。这还是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集成电路进口出现首次同比下降,是否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信号?
1.国产替代见成效了吗?
中美贸易冲突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疫情严重扰乱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缺芯问题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爆发,迈入2022年,缺芯格局仍难言终结,供需演变会更加复杂。
市场、政策和资本的多重助力,中国芯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下游的采购需求逐渐向国内转移,为“国产替代”真正创造机遇。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来到10458.3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设计业销售额为4519亿元,同比增长19.6%;制造业销售额为3176.3亿元,同比增长24.1%;封装测试业销售额2763亿元,同比增长10.1%。
但是是否就能以前两个月进口数量微幅下滑判定国产替代取得显著成绩?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目前国产替代的赛道,大多还是me-too的思路,用低价策略推市场。在高端通用领域的处理器、存储器、FPGA、高端模拟芯片、GPU等领域的国产化率不到5%甚至低于1%。在半导体制造设备、材料、EDA工具等方面差距也仍然十分显著,28nm及以上制程的制造设备约70%来自美国厂商,所用的零部件也有近50%涉及美国技术。
根据Gartner预测,目前中国在蜂窝基带芯片和CIS、AP、智能卡等消费电子芯片领域已取得了约10%的全球市场份额,未来三年,先进封装也将取得这一成绩,NAND存储需要五年,而DRAM、用于电脑和服务器的MPU、先进工艺、半导体设备/材料/设备零部件以及EDA工具等领域可能需要花上十年时间。
分析师预计国产芯片占比预计将从2020年的15.9%提升至2025年的19.4%,进展缓慢。为此,国产替代效应不会那么快就能看到作用。爱集微咨询业务部总经理韩晓敏分析认为,通常集成电路进口产品类别分为处理器及控制器、存储器、放大器、变流功能模块和其他等五大类,虽然1-2月的数据没有公布明细,但是造成进口数据下滑的原因可能是处理器类别进口数量增长,一些价格较便宜的产品减少,再加上芯片价格上涨的因素,相互抵消之下就出现了数量下滑而总金额大幅上涨的情况。
2.景气周期要出现反转了吗?
虽然紧缺状况将持续到2022年, 但不会像2020年秋或2021年那么严重,亦不会波及所有芯片。2021年中期,多种半导体供应出现紧缺,客户不得不等待20-52周的时间,生产被迫延迟甚至停止,收入损失达数百亿美元。德勤预测,到2022年底,芯片交货周期将接近10-20周;到2023年初,行业将达到基本平衡。但是关于半导体景气周期何时见顶的判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疑虑。
复盘终端市场变化,可以看到去年下半年开始“宅经济”一定程度上退潮,消费类电子需求转弱,内存、面板驱动芯片、LED芯片等领域价格出现回落。中国信通院的数据显示,2022年1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3302.2万部,同比下降17.7%;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2565.2万部,同比下降24.0%,上市新机型也有大幅下滑。
爱集微咨询研究总监赵翼指出,手机以及几个关键的终端产品在过去一段时间出货量、销量都在下降,1、2月份也是传统淡季,再加上去年各大手机OEM都囤了不少库存,对相关芯片的需求不可避免会降低。例如产业链人士透露,包括OPPO、vivo在内的手机品牌已经下调了今年的出货量预测,联发科的手机处理器库存水平从通常的100天左右增加至160-180天。
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景气度见顶,台积电近日传出第三季度将再度调涨8英寸成熟制程代工报价,12英寸成熟与先进制程在评估中;联电也据传要在与三星即将生效的新长约上提高报价,同时还宣布了在新加坡的28nm及22nm制程的扩产计划。中芯国际刚公布的业绩则显示,前两个月净利润同比增长94.9%。在“传统淡季”,其业绩能取得近一倍增长,可见芯片行业的高景气度以及企业盈利的迅猛势头。
截止今日,有189家中国芯片上市公司披露2021年业绩预告,预喜比例高达七成,并且有13家公司业绩出现数倍增长。韩晓敏表示,过去两年的错位和紧缺造成了缺芯,目前芯片紧缺的情况还在持续,只是手机芯片下半年可能会部分缓解。
整体而言,消费电子领域缺芯状况已出现缓解,但汽车、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缺芯仍在持续,芯片供不应求的状态可能要维持很长一段时间,正如此前中芯国际CEO赵海军所言,全球代工产业已从“全面缺芯”进入到“结构性缺芯” 。
3.香港疫情的影响?
2月份以来,香港和深圳的疫情持续升级,前者作为全球重要的芯片中转地,后者作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重镇,疫情的影响都不能忽视。
据相关机构统计,2020年香港的贸易平均额占中国芯片进口总量的38%,可见香港在中国芯片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2月份以来香港疫情持续升级,继2月9日单日确诊人数首次破千后,截至3月10日确诊总数已超过55万。因此前两个月集成电路进口数量下滑或许也与此有关。
在从事半导体物流运输服务的南冠物流工作的黎先生(Ace)告诉集微网,香港疫情的状况让大家始料未及,口岸通关异常艰难,半导体客户的货物交付也受到了影响,疫情爆发前通常2~3天可以从香港报关进深圳,现在需要5天以上。“由于防疫措施升级对物流造成较大影响,短期内对香港的进出口业务构成了一定压力。跨境货物需要层层消毒,跨境司机入境流程更为严格,自然拉长了物流时间。”他表示,“现在运输的行情就是司机少、场地码缺,导致物流受阻,运费变动倒是不大。”
Ace解释,场地码是针对某一个工厂或某一家公司的“通行证”,需要司机自行申报,每天都要进行核酸检测,有了场地码才能进行中港业务运输和接驳。每台车达到接驳点至少要消毒半小时,现在司机都不能下车了。“目前已经出现芯片货物堆积的情况,现在芯片交期本来就很紧,这样一来周期就进一步拉长了。”
“疫情无情,每一箱货物的运输与交付,都是经过团队的付出和负责。我们希望能共克时艰,与时间赛跑,将芯片尽早交付到客户手中。”Ace强调。
结语
中国集成电路进口数量微幅下滑4.6%是个微不起眼的变化,但是对半导体产业而言,最大的挑战可能是如何避免陷入这个行业为人熟知的涨跌周期。从历史上看,每一次短缺过后都会出现一次供应过剩,导致价格、收入和利润持续下降。过去25年的周期波动幅度之大,如同一趟没人愿意主动搭乘的过山车!1996年到2021年,芯片收入同比飙升超过20%的情况至少出现了七次,而同一时期同比暴跌近20%的情况也达到五次,其中2001年的跌幅尤为惊人,收入较前一年狂跌近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