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常识每日新知:关于量子点的故事
色彩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生命的长河中,人们永不满足于长时间的色彩单一,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绚丽缤纷的色彩世界,还通过日久天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色彩的认识和运用,发现新奇的色彩激励。 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岩壁上用单纯的色彩画出当时的狩猎生活,原始色彩反映了人类生命自发的色彩。当陶器和木结构建筑的出现后,世界上不同种族的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们开始将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纹样描绘于其上,从此色彩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功能;自从1976年牛顿用三棱镜折射出阳光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后,近现代色彩画家的色彩感知突飞猛进,这时候的色彩展现了画家们对色彩的敏锐观察力和独到的色彩个性;而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光色造型艺术的出现则反映了当代人们全面审美的色彩个性对人类发展至今的色彩本质的全部占有。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展现世界的美好。而科技对这种美好的呈现也从未停息。 1925年英国人约翰.洛奇.贝尔德成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视机,虽然只是简单的黑白显示,但人类已充分体会到了科技带来的视野的开阔及对世界的初步认识。随着彩色电视的研制,大自然的美好首次被屏幕还原,为人类展现了绚丽的色彩视界,人们仿佛这才真正地认识了这个世界。 那电视的色彩,可以被量化吗,怎样才能更好地显示真实的大自然色彩呢?当然可以。色域就是指某种设备所能表达的颜色数量所构成的范围区域,即各种屏幕显示设备、打印机或印刷设备所能表现的颜色范围。在不同的设备领域,还有一些不同的色域标准,而在广播电视领域,最常用到的则是NTSC色域标准,是电视机色域表现能力的标尺。 让我们将时光倒回到1953年,当时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NTSC)基于CIE 1931色度图,根据当时CRT的荧光粉技术定义了RGB三原色的x、y值,即为NTSC色域标准,该标准采用C光源(对应白为CIII,色温6766K)。1966年的時候, 由于NTSC制定的RGB坐标所用的RGB荧光粉发光效率不好,由欧洲广播联盟(European Broadcasting Union, EBU) 根据当时现实的需求重新定义了RGB以及白点的坐标规范。新定义出來的色坐标三角形面积刚好涵盖原本NTSC标准的72%, 因此后来的的彩色电视系统都遵循着 NTSC 72%的规则。 而近代液晶屏幕出现之时为了取代传统CRT市场, 在色域规格上也先按照原本的NTSC 72%, 久而久之成了色彩科技从未突破的桎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