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智能化该向智能交通学什么?
自2008年前后安防行业提出“网络化、高清化、智能化”的口号以来,高清和网络设备突飞猛进。近几年,网络视频监控的份额逐渐上升,而高清视频也是日渐普及。而智能化年年都是亮点、年年都是理念,但又没办法真正得到推广,一直没有迎来真正的爆发点。 笔者十年来一直从事安防智能化相关工作,对智能化产品的算法、应用、协议、产品、项目、方案和市场诸多方面都有接触,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主要从智能化产品形态、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所面临的问题、智能交通成功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安防智能化需前后端齐并进 随着近几年安防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高清化让人看得更清楚,网络化让视频传输和存储更方便,智能化让视频能够更有效地应用。但是,如何有效处理和管理日益增长的海量安防视频数据,这也是安防行业面临的主要瓶颈之一,而智能化不失为其中最具潜力的解决之道。 当前智能化安防产品主要包括前端智能化产品和后端智能化产品,前者一般都是嵌入式产品架构,后者则一般为服务器模式,二者的基本差别之一就是智能分析和视频数据网络传输的先后关系。概括而言,前端智能和后端智能的差别主要包括: (一)前端智能一般在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之前进行智能分析,数据传输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相对较小,后端智能需要通过网络传回视频数据后再进行智能分析,对网络的要求、依赖和压力都较大; (二)前端智能基本都是嵌入式产品,产品形态较为完整,后端智能基本都采用服务器运行模式,产品更接近于解决方案,形态相对不固定; (三)前端智能因为产品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计算性能相对较低,同时能够运行的功能较少,后端智能因为一般采用服务器集中处理模式,计算性能大大增强,能够同时运行多种功能算法; (四)前端智能由于使用环境原因,智能分析一般都是数据采集性质,后端智能因为是对前端网络视频的集中处理,除了可以实现数据采集性质的智能分析功能,还可以开发基于统计和大数据分析类的智能分析或管理功能; (五)前端智能一般采用嵌入式,稳定性相对较好,后端智能一般采用服务器软件模式,稳定性投入相对较大; (六)前端智能开发难度相对后端智能较大,定制开发成本相对较高。前端智能化设备的产品形态相对独立完整,与安防产品的关联较强,在现在安防行业主体仍是设备商的情况下,更容易被厂商接受和产品化,同时也更容易被客户接受。而后端智能化对厂商来说,主要就是软件开发,相对产品形态比较薄弱。 相较而言,后端智能化产品特性相对前端智能化产品更加薄弱,但是其易定制、易集成、功能更全面、计算性能更强大的特性在软件服务框架下,显得更加契合,而前端智能化所面临的用户体验和错误数据处理问题,技术功能和指标问题以及市场经济等效益问题,也是后端智能化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安防智能化不及预期 自从90年代末交通行业引入车牌识别等智能算法开始,智能化在安防行业内已经发展了十余年,除了智能交通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形成较大规模以外,其他行业包括传统监控行业的智能化应用一直没有达到预期。随着网络化、高清化安防设备逐步完成替代模拟标清安防设备的同时,智能化将如何改变、如何突破、如何发展,将是整个安防行业以及各家厂商都需要思考和抉择的问题。 现阶段各家厂商的智能化产品主要有前带智能分析功能的IPC、DVR、NVS等前端智能设备,以及以服务器为主的后端智能设备。在近几年的安防展上,前端智能产品和后端智能产品都有所展现,所表现出来的功能也逐步由最开始的简单的行为分析、车牌的简单识别和报警等功能,发展到现在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模式包装的智能分析功能和业务。 从概念、功能、应用和方案等方面,智能化这几年还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也表明各家厂商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智能化的突破必将给安防行业带来新的腾飞机遇。 然而,从整体上看,如果除去智能交通份额,安防视频监控行业的智能化监控产品份额的份额不足1%,究其原因,“性能不佳误报多”是用户对智能化产品的主要印象。但是仅仅一句“性能不佳误报多”就对智能化产品进行定性,笔者认为这是很不恰当的,针对智能化如今的现状,我们需要从算法、功能、产品、应用和方案等多个方面挖掘“性能不佳误报多”的原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选择,以期能够为安防智能找到解决之路和发展方向。 2014年我国安防整体市场规模预计达到4200亿,2015年基本可以确定将会跨过5000亿大关,安防产品也预计会突破2000亿,其中视频监控产品预计将会突破1000亿,不过相对IP设备和高清设备的发展速度和市场份额,安防智能设备份额基本130亿左右,并且绝大部分都是智能交通的份额。如何寻找智能化的突破点也是各家厂商普遍关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