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有关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能够传导电的物体被称为电的导体,不能传导电的物体称为电的绝缘体,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 一、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1、什么是导体,人是导体吗? 能够传导电的物体被称为电的导体。例如,铜、铝、铁、金、银等金属都是导体;普通的水、潮湿的土地与潮湿木材也是导体;人的身体含有大量液体,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充满水,所以人体也是导体。 2、什么是绝缘体? 不能传导电的物体称为电的绝缘体。例如,玻璃、橡胶、塑料、陶瓷等都是绝缘体。人们利用导体传送电,利用绝缘体来控制电,不让电乱跑,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3、导体与绝缘体的比较 1)、并不是能导电的物体就叫导体,不能导电的物体就叫绝缘体。 2)、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可能变成导体。例如,干燥的木头是绝缘体,但潮湿的木头就成了导体。 3)、不同材料的导体,其导电性能有差异。家庭中的电线应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铜芯线,一般不要采用导电性能差的铝芯线。 4)、人体是导体,因此不能随便触摸带电体。 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导体,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导体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带电物质微粒,称为载流子。在外电场作用下,载流子作定向运动,形成了明显的电流。绝缘体 电的绝缘体又称为电介质。它们的电阻率极高,约为108~10τΩ·m,比金属的电阻率大1014倍以上。 4、导体与绝缘体的口诀 能够传电是导体,不能传电绝缘体。人的身体是导体,不能接触带电体。条件发生改变时,绝缘体会变导体。 二、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导体和绝缘体: a。导体:有的物体善于导电叫做导体(Conductor)。例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水溶液等都是导体。 b。绝缘体:有的物体不善于导电叫做绝缘体(Insulator),例如:橡胶,玻璃,塑料,陶瓷,油,纯水,干燥的纸,干燥的木棒,干燥的空气等都是绝缘体。 补充: 1、导电与绝缘的解释: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金属导电是由于金属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绝缘体绝缘的原因: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2、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显的界线,在条件改变后,绝缘体可以变成导体,导体也可以变成绝缘体。例如:加热使绝缘体中的一些电子挣脱原子的束缚变为自由电荷,此时,绝缘体就变成导体了。 -- 分隔线 --- 1,容易导电的物体,就是导体。如: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水溶液,大地,人体等。 2,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就是绝缘体。如:玻璃,陶瓷,橡胶,塑料等。 3,另外,导电能力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是半导体。 注: 1,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2,在条件变化时,导体也成为绝缘体;或绝缘体也成为导体。 导体 导体:导体是能导电的物体,金属导体里面有自由运动的电子,导电的原因是自由电子。半导体随温度其电阻率逐渐变小,导电性能大大提高,导电原因是半导体内的空穴和电子对。 物质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固体、液体、气体、等离子体等等。 我们通常把导电性和导电导热性差或不好的材料,如金刚石、人工晶体、琥珀、陶瓷,橡胶等等,称为绝缘体。而把导电、导热都比较好的金属如金、银、铜、铁、锡、铝等称为导体。可以简单的把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称为半导体。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 与金属和绝缘体相比,半导体材料的发现是最晚的,直到20世纪30年代,当材料的提纯技术改进以后,半导体的存在才真正被学术界认可。 绝缘体 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绝缘体又称为电介质。它们的电阻率极高。 绝缘体的种类很多,固体的如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液体的如各种天然矿物油、硅油、三氯联苯等;气体的如空气、二氧化碳、六氟化硫等。 绝缘体在某些外界条件,如加热、加高压等影响下,会被“击穿”,而转化为导体。在未被击穿之前,绝缘体也不是绝对不导电的物体。如果在绝缘材料两端施加电压,材料中将会出现微弱的电流。 绝缘材料中通常只有微量的自由电子,在未被击穿前参加导电的带电粒子主要是由热运动而离解出来的本征离子和杂质粒子。绝缘体的电学性质反映在电导、极化、损耗和击穿等过程中。 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区分: 通常根据生活经验,一般几十万欧姆的认为是绝缘体,几万以下的是导体,半导体介于二者间。 三,《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人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在理论上是无可置疑的。 因此,教师通常在教学中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去说明这一“事实”。但是,我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却在学生的发现中,把握住亮点,促进学生开展了新一轮的学习研究。 这是四年级的一节科学课。据我了解,我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导体与绝缘体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电工天下 www。dgjs123。com)认为:对于人体、潮湿的木头等的探究,这是孩子非常有兴趣的问题。故希望能根据课堂教学学生问题取向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新亮点。 把人体和湿木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当然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和湿木的电阻又大,电使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而孩子们不知道这些。来自学生的问题,学生是最感兴趣的,所以我将这一问题的研究由课内引向课外,再由课外引入课内,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做科学研究,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科学的思维能力。 在课改热潮的推动下,科学教师都希望通过“思中做,做中思”的科学探究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的科学思维能力。但是,真正做起来难度比较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认真“把握学生的发现,激励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第一,教师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对于课堂中学生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不能以一句简单的话语轻描谈写地放过。 教师要设法机敏地抓住那些产生于动态中的问题,将一个学生的问题化为全班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才能使课堂具有探究性,富有创意和动感,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思维的价值,产生不断创意新的求知欲望。 二是教师要善于引导,使课堂上产生思维的碰撞,必要时将其引向解决,正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证明人体和湿木是导体”时,教师不是一下子把电流放大器搬出来,而是逐步将其引导,使其自己去探究,找出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感到的不只是自己积极的思维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教学活动步步深入,富有活力。而学生行为参与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这正是“思中做,做中思”的理念的所在。 四,《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反思二本课的教学设计经过多次的试教和几次改稿;最后执教的过程中也是有得有失,感受颇多。 现反思如下: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比如,在让学生经历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我设计成两个试验,先让学生看着生成的试验计划,同教师一同完成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接着放手让一名学生上台检测。 这两个试验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较直观地感知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还让学生学会并理解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计划的重要性,使教学由“扶”走向“放”,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导”。 引导学生亲历亲为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勤于动脑、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设计了“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二性,即导电性与不导电性,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在实验时学生针对插座这个混合体提出了不少的疑问,我都结合实际生活情景给学生详细地讲解,直观的展示,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感受到了课堂生成的精彩。还有在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就是结合了安全教育把”安全用电”的内容融合在科学教学之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达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另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 第一、在介绍检测器部分,由于我没能更详细地介绍检测器的作用,所以很多孩子在实验时,对检测器的适应占用了点时间,导致汇报时有点仓促。 第二、由于刚接受这门学科,有一些科学术语,还未能做完全掌握。没能及时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细微动态。及时作出针对性的解答。 第三、运用表扬激励的手段还不够熟练,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在互动中的精彩,并给以适当的表扬鼓励。 总之,经历了这次活动的摔打与锤炼,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中的先进经验,使我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新的课改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信心更足了。为了更高的追求,我会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同行身上汲取智慧和力量,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